日前,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全省中醫生活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到2030年,全面構建中醫生活化新生態,中醫藥理念、知識、方法和產品深度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躍升至38%以上,中醫藥產業發展質效形成較大影響力。
01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落實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中心)規范化建設與標準化服務。
02提高中醫慢病防治效能
建立以未病先防為理念的慢性病中醫藥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形成集預防、監測、干預于一體的全周期中醫藥服務機制。
03增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
加強中醫院康復中心建設,完善社區醫療機構的中醫康復功能,建立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普惠可及的中醫康復體系。
促進中醫藥技法與現代康復技術相融合,形成現代中醫康復技術方法和方案。到2027年推廣10個中醫特色康復診療方案,完成不少于5000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中醫康復技能培訓。
04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
堅持養老與養生結合,將中醫治未病理念、中醫養生保健、中醫藥特色康復等融入健康養老全過程,推廣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建設指南。
推動中醫藥服務人民造福全球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以其在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在《學習時報》發表題為《推動中醫藥服務人民造福全球》的署名文章,表示要將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更加主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截至2024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超過10萬家,中醫藥衛生人員超過114萬人,年度診療人次近17億人次,92%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有中醫臨床科室,超過4萬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絕大多數村衛生室也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基本保障了中醫藥服務的有效供給和公平可及,為維護人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新時代中醫藥的戰略定位,雷海潮強調,醫療機構應在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中,突出“中西醫并重的融合中心”功能定位,建強中醫藥科室,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在公立綜合醫院加強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規范化建設,以人才為核心加快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確保中醫館“有館有人有服務”,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過程中,要研究解決制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在編制動態調整和薪酬制度改革中予以適當傾斜,優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落實財政補助,保障中醫醫院、中醫科室等正常運行,更好體現公益性,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松夏醫療中醫康復解決方案
松夏醫療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經絡調理”理念,融合現代康復科技,打造智能化中醫康復整體解決方案。方案圍繞中醫定向透藥、中藥熏蒸、離子導入等特色技術,配合現代康復設備,實現藥物透皮吸收、經絡通調、氣血調和,廣泛應用于中風后遺癥、慢性疼痛、骨關節病及亞健康狀態干預,強化功能代償,提升康復效率。充分體現“治未病、防病先治”的中醫康復核心思想,助力醫療機構實現標準化、系統化康復服務。